@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919px){ .sidebar {display: block; width: 100%;margin-left: 0;} }

若无清心在,何以论安闲

《笑林广记》中,有一鬼言:“不愿富也,但求一生衣食无缺,无是无非,烧清香,吃苦茶,安闲过日足矣。”冥王并未答应,因为“富贵可得,安闲难享”。人言,这是不可兼得之苦。

我不以为然。我想,所谓“安闲”,是不能够用“衣食无缺、无是无非、安然度日”来概括的。若是人人皆持这样的理念,那么富贵与安闲其实并不冲突:人们富贵之后,自然能享受衣食无忧的生活,过得安逸自在,这时反而达到了“二者兼得”的境界。

在这样的理解基础上,“安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

若无清心在,何以论安闲

如今人们常常说着“我向往安闲的生活”,却大多不能解释“安闲”一词抽象的概念。或许他们只是向往一方舒适自在的空间,渴望安逸无忧的生活,此非真安闲。词典里的“安静清闲”亦模棱两可,但中国古人已在作品中给予了诠释。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尽显贬谪之苦,也抒发清闲淡泊之思;陶渊明先生归隐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恬淡闲适,返璞归真;白居易“随缘逐处便安闲,不入朝廷不入山”一联,写尽了清心闲情。

我深以为,这些诗句对“安闲”的理解才是正确的,它们有智慧和深度,在精神层面诠释出“了无羁绊、清闲自在”的真谛,是一种深刻的思想和体验,而非来源于物质上的衣食无缺,或是人情往来中的无是无非。

正因为如此,才有“富贵可得,安闲难享”之说。毕竟,物质财富的簇拥之下,少有人依然怀着清心。他们或将格局缩小,甘做“守财奴”;或成为骄矜的“大人物”,肆意炫耀;他们也可能不像前者那样夸张,但时刻因为自己的财富而提心吊胆。这些都让安闲之思离他们远去,让一颗清心变得浑浊。

当然,我们也不能断然说“富贵之人必不可得安闲”。“安闲”并非客观因素决定的,而来源于人的主观意识、自身思想。能将富贵与安闲兼得一身,更是超凡脱俗的气质和品性。

若无清心在,何以论安闲?但愿世人不再追求“安逸无忧”的物质生活,转而向往“安然闲适”的人生智慧。清心常在,安闲不改。(文/贰诺子)

相关推荐

宿命织锦,共绘你我之章

宿命织锦,共绘你我之章

晨曦微露,云霞轻舞,我漫步于幽径,耳畔是林间细语,眼前是花影婆娑。一切,仿佛是天意精心布置的序曲,引领我走向与你相遇的必然。我曾幻想,若...

好文天地 2025.07.19 0 678

与闲寂共翩跹

与闲寂共翩跹

黄昏时分,天际的云霞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以她独有的温柔轻抚着每一寸疲惫的土地。轻柔的晚风,携着远处稻田的香气,与偶尔传来的蛙鸣交织成夏末...

好文天地 2025.07.18 0 789

慎思方举步,笃行以致远

慎思方举步,笃行以致远

古训有言:“三思而后行。”此句如黄钟大吕,穿越千年时光,依旧在耳畔回响,提醒着世人行事前需深思熟虑。人生恰似一幅未竟的画卷,每一笔落下,...

好文天地 2025.07.14 0 809

天道均衡,盈亏相济

天道均衡,盈亏相济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此乃宇宙间亘古不变的真理。何以见得?试观自然界之循环往复,四季更迭,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无一不是能量与物质的转换...

好文天地 2025.07.10 3 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