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919px){ .sidebar {display: block; width: 100%;margin-left: 0;} }

圣贤的寂寞

诗仙李白曾经在《将进酒》里写道:“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同李白一样,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圣贤的寂寞只来源于怀才不遇的困厄。但圣贤之所以为圣、为贤,他们所担忧、所寂寞的肯定不是人间金镶玉,天上女娲石,以浮名虚利来束缚他们的伟大思想,未免过于苛刻与呆板。

想要知道圣贤为什么寂寞,首先要知道圣贤是什么,谁又是圣贤。“圣贤”是圣人与贤人的合称,是指那些品德高尚,有超凡才智的人。圣贤不是一种个人认同,而是历代学者通过史书和官方祭祀制度确认的。由此观之,圣贤不是私人的,圣贤是大家的。

圣贤的寂寞

只有当一个人的思想成就和道德素养真正地为他所处的时期以至整个时代做出卓越贡献的时候,百姓才会认可他的圣贤地位。而被后世称为圣贤的他,必然有回馈百姓的行为。套用现代的话来说,圣贤就是从百姓中来,又回到百姓中去。

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历史上真正称得上圣贤的人屈指可数。而在广为流传的《论语》中充当主要人物的孔子,则毫无疑问地霸占中国圣贤之首。他最早提出的儒家思想,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战场里的一股清流。在儒家思想的启蒙之下,中国人开始知道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他的“有教无类”思想和开设私学的行动更使中国古代教育开始摆脱传统的师徒制,转向更为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广大下层人民需求的师生制。

这就是圣贤的力量。他的思想跨越时空的限制,不断地影响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影响着祖祖辈辈的中国人乃至当今世界的其他民族与国家。

圣贤是人类族群最智慧最无私的存在,他的思想从不收专利保护费,他的思想永远属于人民。

那么这么伟大的“圣贤”为什么会有“寂寞”呢?因为圣贤们往往有着远超同时期普通人的高瞻远瞩,而这样的智慧之子在人类历史上少之又少。圣贤看到了未来,但他们没有人可以告知。“高山流水,非知音不可听。”

如果将雅典的民主比作西方文明的一颗明珠,那么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必是这颗明珠上厚重的尘埃。伯利克里们看不到的人性的善变和优柔寡断,苏格拉底看到了。他认为不是所有的公民都具备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但那个时期的公民们听不懂这样的前瞻论调,于是他们投票处死了苏格拉底。

我们读书时有同学,我们工作时有同事,我们旅游时有驴友,我们回家时有亲人。而圣贤们在追寻人类发展的真理时,往往只有茕茕孑立的寂寞。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践的周期往往过于漫长,因此绝大多数的圣贤在他的时代都郁郁不得志,绝大多数的成就都在后世才被认可。哥白尼的日心说在他逝世后多年才被验证,伽利略伟大的斜塔实验也被当时的学者否定,马列主义从诞生起就遭受多种流派的打击……因此我前面强调说“被后世称为圣贤”也是这么个理由。

但如果因此就将圣贤的不被认可归结为“怀才不遇”实在是大错特错!他们渴望的是理论得到认可,并在当时的社会发挥其应有之用,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而非简单的封官授爵。富贵于他们而言,早已成为过眼烟云。伯牙断琴,祭的是知音难觅;嵇康绝曲,念的是质洁还去。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圣贤们的一生或多艰苦朴素,而漫长时光里的寂寞唯一带不走的,是他们那颗到死都不妥协的进取心。

圣贤的寂寞从来不是来自于情爱,来自于功勋,来自于俗世,来自于交际的简单情感。他们的寂寞,是看到自己无法推动沉重的国家机器向前迈步的寂寞。

无望深渊,他们仍向更高处挣扎。(文/红鸢)

相关推荐

现实里的廉价三味

现实里的廉价三味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看似珍贵,但在现实面前却往往显得廉价。今天要聊的,就是这么三样东西:一事无成的温柔,穷人的绅士,还有一贫如洗的真心...

好文天地 2024.04.29 0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