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ia screen and (max-width:919px){ .sidebar {display: block; width: 100%;margin-left: 0;} }

人生是在看山中度过的

人生是在看山中度过的。有哲人将人生分为了三个境界,用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充满禅意的话来概括就是,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以及看山还是山。

佛家讲究入世和出世,入世之初,不明缘起性空,因此看山便是山,见水便是水。论其利弊,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体现。

初生婴儿心思单纯,只因所见所闻而喜怒,是为可爱,但倘若成年后仍无所思,是为浅薄。

而这份浅薄的代价也是极高的,一如金庸笔下令狐冲只学华山剑法时难以识得独孤九剑,二如赵括纸上谈兵断送赵国前途。

掩卷而思,人的目光不能只停留于看山见水,换言之,人不能只有所见所闻而没有所思所想。因此,适时宜时当追求看山不是山的更高境界。

正如《阿含经》中所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故而看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人生若是一场修行,那么第二重境界便是修行有所体悟之时。

论体悟,一说,拓宽视野和边界,此处又道令狐冲,不局限于华山剑法,又学五岳剑法,终习得独孤九剑,破尽天下剑法。

二说,“无所见,一切不著”,山并非独立存在,但山后隐着的山色更浅的山是山还是影子,只凭看无从得知,无所正见,因此不要执着于一物。

由此观之,第二重境界要求我们以量变达质变突破看山见水的阶段,而后能看见万法皆缘起,缘起性空的变化,不被迷惑地行走在世间。

跨越前两重境界,最后便来到第三重“看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境界。

此时看山并非只能看见实有的山,也并非只是看到空性的山,而是将色有与空性圆融不二,能看到一山之后的重山,可谓是见微知著,一叶知秋。

由此可见,达此境极为艰难,只看实有者过于浅薄,能看到空性者又变得驳杂。苏子言曰:“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由此,第三重其实要求我们洞察世事后可以返璞归真,平淡度日。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为人;世本是世,不必刻意处世,因此历经风浪后看得淡便是能力,想得少便是境界,所谓一叶知秋更是如此。

人生是在看山中度过的,但看过了这三重山,并不意味着出世,而是有了出世之心。王国维如是说:“以出世之心做人,以入世之心做事。”陶渊明如此,陶弘景如此。

因此“看山”也不是由入世到出世的过程,而是由看见,看透到看淡的过程。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到最后闭着眼睛还能看透山,便是参透人生了。(文|闲散于闹市)

相关推荐

确定方向,追寻自由梦想之旅

确定方向,追寻自由梦想之旅

远方,那片辽阔无垠的地方,有海,有山,有林,还有那些自由翱翔的梦。我,就像一只小小的鸟儿,在这浩瀚的天空中奋力振动着翅膀,试图挣脱脚下的...

好文天地 2025.02.22 0 860

学会接受、适应与享受

学会接受、适应与享受

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人来人往,吵吵嚷嚷。我们这代人,情绪像春天的花儿,开得快谢得也快;心思呢,却像迷宫,绕来绕去,复杂得很。行动上呢,又...

好文天地 2025.02.21 0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