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池洗墨色,匠心传诗书
搬砖老湿机 好文天地 2022.03.28
大疫之时,足难出户,文以传情。无论是乡间淳朴通俗的标语,还是国际友人诚挚温暖的祝福,皆以我汉字之声,传我汉语之韵,彰显汉文化之魂。民族语言似洗净的墨色,苍劲地书写着悠久的历史,传承“诗书”话题也重出江湖。
答案显而易见,传承“诗书”文化、发展民族语言自古为天下大任。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落笔吟咏间便是古人对民族语言的款款深情。在李白的酒里,是对大山大河的一腔热爱;在贾岛的推敲里,是对民族语言的杜鹃啼血;在无数史书典籍里,无数风花雪月中,文以载道,歌以传情,乡愁是苏东坡的明月,春色是出墙的红杏,和风是二月底剪刀。
这些生动而鲜活的文字如最美的胎记,流淌过古人的血液,烙印在我们的心中,也给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采。若失去这胎记,便如斩断十指,斩断与民族之魂相连的血管,斩断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墨色难继,泪洒潘江。
而今日之街头小巷,传情赠物仍散发着从古文化中款款走来的魅力,着实令人欣喜。现代文明以清池之态将古之墨色洗净,以新的姿态走进生活,走向世界,无数笔者前赴后继,匠心传承。于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押韵小品文频出,民族语言活力更显。
清池洗墨色,匠心传诗书;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并非难事。在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的琅琅书声中,家国情怀已随语言深入人心;在那面对落霞感慨的“秋水与长天一色“中,民族文化已深入灵魂。
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的播出与热度,无不是匠心传承、民族语言的体现,是每个中国人都可以参与和感受的事。而洗净墨色,则更需要用心去感受,去挖掘民族语言的文化内核,并洗净杂质,使之焕发光彩。对文物宝藏的研究,对现代汉语词典的更新,对陋习陋语的剔除,无不是洗净墨色的过程。
也许在一次谈话中,你纠正的那一个小小的读音,便也是为民族语言的进步作出的贡献。也许在一次用心的品悟中,新的理解如泉水喷涌,又为语言之海增添清泉。当然,在传承和创新途中,也别忘了让文化走出去,推动世界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民族语言,也为民族语言增光添彩。
清池洗墨色,留下昭质与芳泽;匠心传诗书,铸造民族之灵魂。愿在口口相传中,民族语言如汪洋大海,海纳百川,永不干涸!(文/陌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