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风骨永不变,恒久醇香自远流
搬砖老湿机 好文天地 2022.02.19
日升月落,春秋更迭,诗词却如窖藏老酒,经岁月层层堆叠,然后醇香;又如“离离原上草”,经野火燃烧,仍生生不息。一纸诗书,是两处心灵的感召,牵引着古今赴一场跨越时空的约定。
诗词,是揉进民族柔软心地里的情愫,是喧闹功利社会的“镇定剂”,是中华文化的旖旎风情。在浮躁风气甚嚣尘上的境遇里,想要洗尽铅华,就应品出五柳先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练就苏东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旷达;读懂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壮。
言简意赅的中国诗词,在极致功利化的社会里,让人沉静,让时代发展步入正轨。诗词是源自历史深处的酒,用心酿造的酒,不怕巷深路远。
擦出古今之火,才能一展中华文化之美。我们无法亲临其境感受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豪迈壮举,无法亲身体验唐朝的盛世繁华,也无法亲眼目睹抗日战争时千疮百孔的中国。但我们能从诗词中重视过往的历史,以勉励、警醒自我。
若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诗词便是最厚重、最不可或缺的章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诗词伴随人们走过千年,体式风格几经转变,但其风骨永远不会改变。
诗词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它让古文化与现文化产生思维碰撞,让文化的火焰熊熊燃烧,让中华文化的恒久魅力与时代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展诗词魅力,创诗词价值,要植根于中华文化深厚的底蕴,以新形式体现诗词之美,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华夏文明,早已悄然渗透到我们的举止言行。
吟诗之际,不忘李杜;饮酒之时,尤记杜康。疫情肆虐之时,“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等祝福语纷纷涌现,让世界看到了中华诗词之美。《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优秀综艺节目层出不穷,从不同的维度唤醒人们的文化感知,掀起了一股“文化热”。
诚然,社会在不断激发诗词的“价值基因”,但诗词文化仍饱受质疑。有人认为诗词字义多变、晦涩难懂,便将其与时代的链条直接砍断,这对文化传承造成了巨大打击。
中国的诗词,是一种自带风骨的韵味,细细品之,便能在心湖里泛起一片涟漪。在新形势下,我们应敢于创新传承,让诗词文化带上时代气息,让中华文化涌起时代浪花。
诗心不死,诗情永存。中华诗词情感互通,在情怀共振的时刻,我们要以真情酿一壶“诗词”酒,经岁月沉淀,令其流“香”百世。(文/纪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