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造节”的现实性
涛哥挣米 好文天地 2021.12.12
黑格尔曾说:“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句话被人们简化为“合理即存在,存在即合理”。
不合人们理性观念的事物,相当于落后或超前于人们的现实需要,故而不具有现实性,因而它不是必然的;反之,合乎人们理性观点的事物,即为人们现实所理解、认可和接受,它的存在即具有必然性。这一点在当下的“造节运动”中展露无遗。
很久以前,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还不太发达的时候,我国出现了一种非常特别却又十分合理的“节日”,那便是墟日。很多人或许都听过,乃至现实体会过“赶集”和“逢墟”。
交易是现实需求的,唯有互相交换自己生产的货物才能维持生活的需要,故《周易·系辞》有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但在那个年代,由于经济还不够发达、交通还不够便利,社会又没有办法支持长时间、大规模的交易活动。
于是,墟日便应运而生,各个地区按一定时间定期开市,大家按这个时间来交易,既满足了交易的需求,也没有增加社会的负担。所以在这个时候,墟日是具有现实性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我们的生产力已经可以做到每天都创造足量的财富,我们的老百姓已经习惯了每天都吃新鲜的菜肴、习惯了自由地购物。像墟日这种形式,已经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阻碍了我们每天赚“小钱钱”,阻碍了我们提高生活的质量——它已经不符合人们的理性观念了,不具有现实性,自然便消亡下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当下所造的各种购物节,跟上文所说的墟市便十分相像。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发达,但还是不支撑我们每天都去大规模地买买买;同样,对于商家来说,虽然降价打折是吸引顾客的有效手段,但谁家开店会天天“跳楼价”呢?那怕是顷刻就要倒闭。
但我们依然存在着相对满足日常需求更富余的消费需求,我们不仅要“吃饱穿暖”,我们还追求“吃好穿靓”,还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质量。于是商家和消费者一拍即合,购物节也就应运而生。可见,购物节本身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的,是合乎人们的理性观念和现实需求的,那么即使没有购物节,也会有别的形式代替购物节的存在,这便是它的必然性和现实性。
我们可以批评造节运动中的形式主义、消费主义、过度泛滥,及一切不良的现象,但我们不该太排斥这种造节的现象,它是我们社会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或许我们还可以更加期待地看待它,等我们的社会继续前进下去,我们不用斤斤计较的非要在“双十一”或“六一八”的大促销下才“狠心剁手”,而是想买就买、无需多虑。
到那个时候,购物节也就不再具有现实性,它会像墟日一样离我们远去,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文/月夜下的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