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涛哥挣米 好文天地 2021.11.01
孟子有言曰:“恻隐之心,仁也。”仁爱,是个体修养的辉光,是人类安身立命的根基,也是最高道德的行为准则。作为人性善心最本源的内涵,仁爱之理存于世间,撰于天道,成为每个生命最为质朴的底色。我辈应当牢握仁爱的炬火,驱散前路的黑暗,淡然地走过人生的漫漫长路。
仁的本质是悲悯,仁者之慈悲,发乎其心,践乎其行。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蒂在一次讲座上点出,人类的起源,应当是“一段愈合的股骨”。诚如此言,人皆有不忍之心。
怜悯不仅是人之为人的根本,也是仁爱的起源与初心。《论语》云:“巧言令色,鲜矣仁。”言行不一的小人背弃了仁道的初心,自然失之于仁。唯有将初心与恕道相合,方为仁爱。
且看孟子笔下的村夫,听到小孩的呼救后不是踌躇自己将得的利益,而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因而得到孟子盛赞。平凡的生命因共情而绚丽多姿,因悲悯而流光溢彩。
仁爱,是在发乎于心、自然而然的举动,本就无所谓利益,自然不被外物所扰,一如淡雅无垢的雪莲自心底盛放。我们应当溯本归源,保持初心,守护仁爱的本真与纯洁。
仁的延展是博爱,仁者之大爱,起于平等,终于大同。子曰:“泛爱众,而亲仁。”仁爱不是亲疏有别的等差之爱,而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平等之爱,是“通天地万物人我为一身”的无我之爱。
揆诸彼时,林清玄劝诫孩子莫杀老鼠,便是基于众生平等的仁爱之心;但窥庚子,无数白衣战士挺身而出,为生民立命,只手补天,写就一部可歌可泣的抗疫神话。孙中山在《军人精神教育》中指出:“谓之博爱,即可谓之仁。”这世间,每多一盏仁爱之火,眼里心里,也是明亮一分的。
仁的价值是唤醒,心中有仁爱之光,接人待物自然温雅,言谈行事方可坦荡。犹忆《老鼠也有父母》的最后一段话:“我们要救的不是偶然被抓住的老鼠,我们要救的是孩子的心。”
诚哉斯言,个体修养的本质就是懂得仁爱。孔子曾感叹:“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心中向仁,方可行下写仁,若是心灵被不悯不恤的泥淖吞没,亦会失掉生命本真的颜色。
我们以充满仁爱的眼观世界,以仁道的性灵丈量人生的长路,为生命添色,为人生增彩。如此,我们的“三本大书”才会因人格的闪亮而熠熠生辉。
仁之为本,但我们也应当坚守原则,而不是一味退让。有异见者或言:“在坚硬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之间,我永远站在鸡蛋一边。”其实不然。对此,孔子也曾义愤填膺地指控:“乡愿,德之贼也。”
一味讲求怜悯而不分是非,只是圆滑的好好先生,这不仅是对正义的践踏,更是对仁道的背叛。仁爱是有原则的,是以罪量刑,是公平地赏善罚恶,而不是盲目地主观臆断,更不是力量对比之下扭曲的抉择。
我赞美材料中小朋友的做法,懂得仁爱,也不被扭曲的怜悯所左右,对于身为害虫的“老鼠”,做出了适当惩罚力度的决断。
禅宗有言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我们以慈悲平等之心看世间芸芸众生,也应以原则的标尺衡量好恶。发扬善心之火光,制止恶行而尽力使其皈依于善。如此,方可稳健地行走于孜孜矻矻的人生长路,迎接充满仁爱的美好世界。(文/白夜)